深圳图书馆拥有一批珍贵的明清古籍,其版本珍贵稀罕,令市民和学界为之惊叹。尤其是果亲王点定抄本《唐宋元文约选》曾一度成为话题。不过,在这里的古籍不全是一副被束之高阁的“高冷”模样。近日,记者走进深圳图书馆,发现在古籍与市民对话方面,深圳图书馆有妙招。
古籍藏书内有“明星款”
深圳图书馆1986年正式开馆,建馆之初即开始了古籍的收集和保护工作。闻着樟木和香草混合的气息,记者走进了深圳图书馆古籍库。深圳图书馆参考部主任张森介绍,1985年,四川知名中医教授张太无老先生向深圳图书馆捐赠了一大批珍贵古籍,这些中文线装古籍构成了深圳图书馆最早的古籍藏书。深圳图书馆现有古籍约300种、3000册(件),其中善本古籍约300册(件),普通古籍2700册(件)。数量虽然不算多,但在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显得尤为难得。
在这些古籍中,五部珍贵古籍先后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十三部古籍入选《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前者分别是:《唐宋元文约选》(果亲王府抄本)、《资治通鉴纲目》《续资治通鉴纲目》《苏长公表启》《苏文忠公策选》。果亲王点定抄本《唐宋元文约选》是其中的“明星款”古籍,此“果亲王”乃因《甄嬛传》而名噪一时的果亲王允礼。2013年,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沈津先生来到深圳图书馆时,对馆藏古籍进行鉴定时,认定其为果亲王点定抄本,并推荐申报国家珍贵古籍。2016年3月,《唐宋元文约选》(果亲王府抄本)最终获批第五批国家级/第二批省级珍贵古籍。
古籍与市民对话
“虽然珍贵善本会被重点保存,但古籍并不是不可亲近的。”张森说,为了更好地向读者宣传古籍保护,深圳图书馆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让市民善保古籍、善用古书。
线上方面,主要体现在善本数字化上。张森介绍,深圳图书馆去年为古籍数字化工作专门立项,目前已完成13部珍贵古籍,约50000页古籍的数字化。这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深圳古籍馆藏有关文献进行“再生性保护”,解决古籍文献“藏”与“用”的矛盾。
延伸到线下,深圳图书馆还举办了各种展览、讲座、读者开放日等互动活动。如2013年以“书的故事”为主题举办的系列展览,展示深圳图书馆的古籍和民国文献,迄今已举办5期展览。2014年4月,深圳图书馆古籍文献修复室正式启用,填补了深圳在古籍修复领域的空白。
为更好地提高市民保护古籍的意识,近期深圳图书馆主办的“古籍修复技术公益培训班”首次开班,在省内首开先河。李璟是古籍修复班的授课老师,她对记者说到,培训班在今年6月至10月周末举行,由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修复专家、深圳图书馆古籍修复技师进行授课。培训时间共计约45学时,授课内容包括古籍修复的理念与原则、古籍鉴定知识、古籍修复经验介绍、古代造纸技术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等。培训结束后,学员还需要参与一定的深圳图书馆古籍宣传与保护相关文化义务服务工作,将相关的技艺和知识传递下去。(刘娥)